闲话端州祠堂
祠,最早出现于汉代。历朝历代涌现的国家名臣、商业巨贾、社会名流、朝廷赐封等祖德功业历历在目,犹如徜徉在社会变迁的历史长河。
古端州各种用途的祠堂都有,虽毁了不少,却还保留具有代表性的氏族宗祠、名人生祠、得福报祠等。
“包公祠”全国闻名,一是历史久远,二是事迹感人。入祠景仰,大殿正间供奉着包公坐像,神态端庄,头上戴冠,身穿官袍,腰缠玉带,手持朝笏,足穿朝靴。正如一联传诵:“百代仰仪型,风貌清严,自昔台阶昭重望;千秋留惠泽,冰心皎洁,还从砚渚溯遗征。”地以人传,闻名遐迩。包公一派刚直不阿、铁面无私的精气神,令游客们也纷纷写诗作联,其中有一联写得很有体会:“一首诗传,百姓千年看铁面;三疏贤治,端州自古有青天。”
包公以廉献世,也有贤士以忠感人的。据载,在明朝嘉靖二年,端州知府曾直在八贤里建“忠节八贤祠”。清光绪十三年梁鼎芬任职端溪书院主讲时,为八贤祠撰写有副楹联:“流落岂云悲,独怜迢递修门,无路再陈万言疏;精诚傥来格,应念徘徊壤屋,有人重赋八哀诗。”据考,八贤指张柬之、李绅、刘挚、邹浩、胡寅、胡铨、雷正、张世杰等人。他们都是历史上的名人,也是人们心目中的贤士。
端州有拜师的祠堂,在宾日村有座“伍丁祠”。据说,端州砚艺人世代“耕砚为田”,需拜伍丁先师,过去,每年农历四月初八,为伍丁先师诞辰日,便举办“纪念伍丁先师宝诞拜师节”活动,目前已经形成民间传统习俗。这里有一楹联:“先师凿破山成路;后辈琢磨砚作田。”
如今端州现存有明朝王泮生祠和民国“纪念五君祠”,是对善人的一种表彰。如“纪念五君祠”,记述了民国时期的一段水灾决堤史。
据《修复全围纪念碑记》载:“民国四年,西潦之大,为空前所未有……崩决十七口,袤延四百丈。同日峡下诸围悉不保,殃及广州,西关亦成泽国,荡析离居,鸿嗷遍野。”西江洪水退后,邓瑶光、凌福彭、叶兰泉三人,关怀桑梓,不遗余力筹得巨款修复景福围,造福里闾乡邻。端州人为了纪念他们的功德,建“三君祠”,也称“报功祠”。之后余汉谋、梁祖诰护堤也有功,于是在今宝月塘处建有“崇报祠”,有联写道:“多事至今思木铎;万民长此固金堤。”后将二人也列入三君祠内纪念,改名为“纪念五君祠”。令人想到“做官惠政民建生祠,寄情山水学者风骨”是端州人的大度。
要说端州的氏族祠堂建筑,为数不少,却以“湘柱俞公祠”最具有代表性。它位于端州区睦岗镇大龙村委会外迳村,为清代中期祠堂风格,整体结构完善,三间三进,规模较大,雕刻图案,精致美观。灰塑龙船脊,人字风火山墙,灰碌筒瓦,滴水剪边,红砂岩石勒脚。是城区迄今发现的清代中期传统建筑祠堂中的精品,具有较高的文物研究价值。